小小感冒勿輕視,專家提醒: 治療感冒也要強調辨證論治
近段時間,忽冷忽熱的天氣不僅讓抵抗力較弱的老年人和小孩子的身體吃不消,年輕人也時常患感冒。多數都是因為天氣轉涼,使用空調不當或未及時添加衣服所致。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治未病科副主任醫師寇吉友提醒:小小感冒勿輕視,切莫隨意用藥。
如何正確認識感冒?
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所導致的常見外感疾病,感冒初起一般多見鼻塞、流鼻涕、打噴嚏、聲重、惡風,繼則發熱、咳嗽、咽癢或痛、頭痛等,病程約五至七天左右,四季均會發生,尤以春季、冬季為多見。
寇吉友解釋說,中醫將感冒分為風寒證、風熱證、暑濕證。為了讓大家更能清晰地認識常見感冒,他還列舉了常見的臨床表現。
01 | 風寒證 |
惡寒重,發熱輕或不發熱,無汗,頭痛,肢節酸痛,鼻塞聲重,鼻癢打噴嚏,時流清涕,喉癢,痰吐清稀色白,口不渴或渴喜熱飲,苔薄白而潤,脈浮或浮緊。
02 | 風熱證 |
發熱較重,微惡風,汗泄不暢,頭脹痛,咳嗽,咳痰稠或黃,咽燥,或咽喉乳蛾紅腫疼痛,鼻塞,流黃濁涕,口渴欲飲,苔薄白微黃、邊尖紅,脈浮數。
03 | 暑濕證 |
身熱,微惡風,肢體酸重或疼痛,頭昏重脹痛,咳嗽痰粘,鼻流濁涕,心煩,口渴。或口中粘膩,渴不多飲,胸悶,泛惡,小便短赤,苔薄黃而膩,脈濡數。
治療感冒應辨證論治
人有體質強弱之異,素體有陰陽盛衰,又有痰熱、伏火、痰濕、氣機郁滯之先,感冒在病程中還可以見到寒與熱的轉化及錯雜,又有失治誤治之變。因此,感冒在治療上是非常復雜的,而且病癥變化迅速也給治療增加了難度。
近年來,隨著“抗病毒”“消炎”思維在人的觀念中逐漸占據主導,使人們走入了治療感冒的誤區,在感冒的初期濫用清熱解毒、清肺瀉火、清瘟瀉火的中成藥,往往致使病邪深入,導致患者由感冒轉為慢性咳喘的現象越來越多。寇吉友認為,中醫治療感冒應辨證論治,強調因人制宜、因時制宜、因地制宜。選擇中成藥治療感冒,也要強調辨證論治。
中醫治療感冒的原則
解表,即采取解表和營衛之法,發汗祛邪,振奮衛陽,調和營衛。由于感邪的輕重程度不同,性質有寒、熱、暑濕的差異,故在上述疏表微汗的基礎上,根據病情選用辛溫、辛涼、清暑解表法。
宣肺,使用宣通肺氣之藥物,使肺的宣肅功能恢復正常,相對又能協助解表。兩者相互聯系,相互協同。
在臨床上,風寒證常采用發汗解表法,方用麻黃湯、桂枝湯、小柴胡湯、荊防敗毒散等治療;風熱證則采用辛涼解表法,方用銀翹散、蔥豉桔梗湯、桑菊飲治療,如果肺熱素盛,風寒外襲可采用大青龍湯、麻杏石甘湯等治療,如果熱毒雍盛,或表寒入里化熱方可采用清肺瀉肺解毒之法,藥用雙花、連翹、黃芩、黃連、公英、地丁、石膏、知母之類;暑濕證宜采用清暑祛濕解表法,方用新加香薷飲之類。
文字來源:珠江晚報
賬號+密碼登錄
還沒有賬號?
立即注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