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經濟網評論:三管齊下防治“空巢”老人“節后抑郁癥”
近日,媒體刊發了我院對“空巢”老人心理疾病的關注,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。中國網、《珠海特區報》、《珠江晚報》等眾多媒體隨即發表了評論。轉載如下:
三管齊下防治“空巢”老人“節后抑郁癥”
年過完了,晚輩離開了,空巢老人又回到獨守“空巢”的狀態。市第二人民醫院心理專家提醒:節后是“空巢”老人心理問題高發期,特別易出現“抑郁癥”,子女要注意給“空巢”老人更多關愛。(2月5日《珠海特區報》)
“空巢”老人“節后抑郁癥”為老有所樂投下了陰影,也是社會的陰影,破解這個問題,社會要有更多的擔當。竊以為,防止“空巢”老人出現“節后抑郁癥”,需要三管齊下。
一管,子女多留心,多打電話,常回家看看。子女離開工作單位或打工的企業有些時日了,節后重新回到崗位上,單位或企業可能舉行一活動,朋友、老鄉、同事或工友見面或許有很多聚會和應酬,飯局多了,快樂多了,千萬別忘了家里的父母,因為過春節的熱鬧讓兩老開心快樂,可是突然人去屋空,心中必有很多失落感,子女要多體諒老人的心情,每天打電話、發個短信報平安,或者跟父母說說朋友、同事、工友家鄉的趣事,讓老人了解外面的世界,讓老人開心快樂,有時間和條件的話,抽空回家看看,給老人帶些喜歡的禮物,讓老人感受到子女的孝敬,填補老人心中的出現的感情空白。
二管,社會要多關心老人,要多創新關愛老人的方式,多搭建關愛老人的平臺。因為社會發展和分工的需要,人才流動快、流動性大、地域廣,子女遠離父母的時候多,空間距離大,回家一趟不容易,主要是工作和時間上都不允許,沒有時間和機會常常回家看看,那么社會要創造性的給老人帶來樂子,讓老人投入到老人們自己的群體性活動中去,彼此多交流溝通,多交朋友,傾心而談,減少老人獨處的時間,老人找到快樂了,沒有了寂寞,則可以減少或忘掉子女不在身邊的煩惱,“抑郁癥”自然就消失了。
比如設在小區設老年人活動中心,組織老年人開展一些有益的社會活動、公益行動,發揮老年人的余熱,現實老年人的價值,老年人有了“追求”,獲得了某種成就感,就會迸出發一種積極向上拼搏的熱情,渾身就有意氣,精神就能煥發,人就變得開朗,心情就好,也只有這才能給老年人帶來最大的快樂。
三管,老人要學會自我調節。古人說:“忠孝不能兩全。”摒棄古人的忠君思想,把“忠”理解為事業,理解干好工作,理解為為人民服務,做父母的應該自勸自解,多支持子女的工作,叫子女不要牽掛父母,要告訴子女父母將如何安排生活,讓子女放心,讓子女安心工作,也是一種父母之愛。當然,父母除了安慰和勸解子女以外,自己要多創造樂子,心胸要開朗一些,凡是多往好處想,處理好鄰里關系,老人們之間多來往交流,相互之間談談心,消遣和打發寂寞的時光,也營造出一種難能可貴的老年生活圖景。
快樂生活是自己創造出來的,但也離開不社會和他人的關心和幫助,倘若這般“三管齊下”,相信,節后“空巢”老人不再寂寞難過,也不會抑郁成一種“病癥”。
分享到:
賬號+密碼登錄
還沒有賬號?
立即注冊